第四十一集:秋分品菊
九月秋分,清河镇的菊香飘出十里地。“菊花文创工坊”里,第一炉菊花酥刚出炉,金黄的酥皮裹着细碎的菊花馅,陈嘉仪拿起一块递给王学花:“按新加坡的糕点做法改良的,加了本地的蜂蜜,不那么甜腻。”
林晓的直播专场就叫“秋分品菊”,镜头里,她一边演示冲泡菊花茶,一边讲解“三泡法”:“第一泡洗茶,三十秒倒掉;第二泡出味,一分钟就能喝;第三泡加片柠檬,秋天喝着解腻。”评论区里订单不断,还有网友留言要定制“菊花月饼”,让王学花当即决定,联合镇里的糕点铺开发中秋限定款。
张文杰则忙着对接“两岸菊文化交流展”,要选十盆精品菊运往台湾。他在菊田挑选“同心菊”时,王学花走来递过一张照片:“这是梅知秋当年在南洋种的‘月菊’,咱们培育的新品种很像,带去展览正好。”两人捧着照片比对菊株,夕阳把影子叠在花田里,满是岁月静好的模样。
第四十二集:寒露藏种
十月寒露,早晚的霜气让菊叶泛出浅红。王学花带着团队在基因库整理种子,将“南韵文心菊”“抗涝菊”等新品种的种子,分成三份保存——一份密封进低温冷藏柜,一份装在牛皮纸袋里留作明年播种,还有一份寄给省农科院做基因备份。
陈嘉仪在旁记录种子信息,忽然发现梅知秋笔记里有“菊花种子沙藏法”:“把种子混在湿沙里埋进土里,低温能打破休眠,明年发芽率更高。”她立刻找来电钻,在陶盆底部打孔,王学花笑着帮忙装沙:“咱们老方法新方法一起用,种子保管得更稳妥。”
林晓的直播则变成“种子科普课”,镜头对准不同品种的菊花种子:“大家看,‘文心菊’的种子像小芝麻,‘金辉菊’的种子带点绒毛,选种子要挑饱满、没有虫眼的。”直播结束时,她收到粉丝寄来的“种子盲盒”,里面装着各地的特色菊种,倒让王学花有了“跨地域菊种交换”的新想法。
第四十三集:霜降赏菊
霜降这天,清河镇举办“秋菊展”,菊田被分成“古典菊区”“新品种区”“两岸交流区”三大块。“古典菊区”里,摆着按梅知秋笔记复原的“墨影寒香菊”,花瓣浓黑如墨,引得游客纷纷拍照;“新品种区”的“南韵文心菊”前更是挤满人,大家都好奇这朵“双色菊”是怎么培育出来的。
台湾客商带着“高山菊”参展,还带来了宝岛的菊文化手账:“我们那边的老人,会把菊花瓣夹在账本里,记录一年的收成。”王学花接过手账,立刻让人放进“菊忆馆”展出,又提议:“不如搞个‘菊文化论坛’,让两岸的专家一起聊菊花的历史和未来。”
傍晚,论坛结束后,张文杰带着大家去看“灯光菊展”。五颜六色的灯串绕在菊株上,“同心菊”的白色花瓣被照成暖黄色,“南韵文心菊”的金辉色更显亮眼。林晓的直播镜头扫过人群,有老人牵着孩子的手认菊种,有年轻人在菊前许愿,评论区里满是“想来清河镇”的留言。
第四十四集:立冬修园
立冬过后,菊花开始凋谢,王学花带着团队给菊田“修园”——把枯萎的菊株割掉,埋进土里当肥料,又翻耕土地,撒上一层有机肥:“这是‘养地’,让土壤歇一歇,明年才能种出更好的菊花。”
陈嘉仪则在“菊忆馆”里忙活,把“秋菊展”收集的照片、手账、游客留言整理归档,还在墙上贴了张“菊文化地图”:“标注了清河镇、台湾、新加坡的菊花种植地,以后大家就能顺着地图找菊香。”
张文杰从县里带回好消息——“菊花文创产品”获得了“乡村特色产品”称号,还能进入省供销社的销售平台。他拿着证书找到王学花时,正见她在给菊苗搭保温棚:“有了这个平台,咱们的菊花酥、菊花茶就能卖得更远了。”两人站在保温棚前,看着棚里的幼苗,仿佛已经看到了明年的满田菊香。
第四十五集:小雪总结
小雪节气的前一天,王学花在基因库召开“年度总结会”。桌上摆着厚厚的报告:“今年‘同心菊’在台湾的销量突破三十万株,‘南韵文心菊’获得了农业新品种奖,‘数字菊谱’的用户超过五十万,‘菊忆馆’收集了两百多个菊故事。”
陈嘉仪分享了“跨地域菊种交换”的进展:“已经和新加坡、日本的园艺机构联系好了,明年春天就能交换种子。”林晓则计划开“菊花短视频课程”,教更多人拍菊花、讲菊故事;张文杰则忙着筹备“国家级菊种资源库”的揭牌仪式,还邀请了两岸的专家和华侨代表。
会议结束时,窗外飘起了小雪,细碎的雪花落在菊田的保温棚上。王学花看着窗外,忽然说:“明年,咱们要让更多人知道清河镇的菊花,知道菊花背后的故事。”大家纷纷点头,心里都清楚,关于菊花的岁月长卷,还有更多精彩的篇章等着书写。
王学会,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。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,于笔墨间打捞风月;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,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。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,是行走的风景;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,是独处的闲趣。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,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