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销环球网讯 当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以笔墨为刃,在宣纸上镌刻出《牛劲》的轮廓,这幅作品便不再是简单的“牛与童”的具象呈现——它是力与柔的交响,是壮志与童真的对话,更是当代国画中少见的、能同时迸发磅礴气势与温暖意趣的佳作。诗中“墨牛昂首气如雷,欲向青云阔处飞”的豪迈,与“稚子牵绳拼力拽,人间童趣胜春辉”的灵动,在他的笔下交融共生,让观者一眼沦陷于这份刚柔并济的艺术魅力。
初观《牛劲》,最先被墨牛的“劲”所震撼。陈升栋以浓墨重彩塑牛身,笔锋苍劲如铁,牛肩的肌肉以斧劈皴勾勒,线条粗粝却不失韵律,似能看见皮下涌动的力量;牛首高昂,双角如剑直指苍穹,牛眼以焦墨点染,瞳仁里似藏着惊雷,那份“气如雷”的威慑感,并非靠夸张的姿态堆砌,而是通过牛颈绷直的弧度、耳朵向后贴伏的细节,将“欲向青云飞”的壮志悄然传递。更妙的是牛蹄的刻画,前蹄微微踮起,后蹄稳稳扎根,一动一静间,既显奔跃前的蓄力之态,又藏“脚踏实地”的沉稳,让这头“墨牛”不似虚幻的神兽,而是有血有肉、胸怀青云之志的生灵。
若说墨牛是画面的“骨”,那稚子便是作品的“魂”。陈升栋没有将孩童塑造成怯懦的模样,而是抓住“拼力拽”的瞬间:稚子扎着两角辫,衣襟被风掀起一角,小手紧紧攥着缰绳,身体向后倾斜,脚尖踮起几乎离地,脸上却不见慌张,反带着几分倔强的笑意——那是孩童独有的“较劲”,不是与牛的对抗,而是对“留住玩伴”的纯粹执着。他以淡墨勾孩童衣纹,线条柔软却不失韧劲,与墨牛的粗粝形成鲜明对比;孩童的脸颊以赭石轻染,透着健康的红晕,眼神清亮如溪,既映着墨牛的身影,又藏着对世界的好奇。正是这份“拼力拽”的童真,让画面的“劲”有了温度,让“青云之志”不再遥远,反而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可爱。
更深层次看,《牛劲》的妙处在于“矛盾中的和谐”。墨牛欲飞的壮志与稚子牵绳的童趣,本是看似对立的两种意象,却在陈升栋的笔墨里达成完美平衡:牛的“刚”与童的“柔”,牛的“远”与童的“近”,牛的“壮志”与童的“纯粹”,相互映衬又彼此成就。他没有刻意突出某一方,而是通过构图让二者共生——墨牛占据画面左侧大半,气势磅礴;稚子立于右侧下方,小巧却醒目,缰绳如一条无形的线,将“青云之志”与“人间童趣”紧紧相连。观者既能从墨牛身上读出“昂扬向上、敢闯敢拼”的精神力量,又能从稚子眼中看见“不疾不徐、珍惜当下”的生活智慧,这正是作品超越视觉美的精神内核。
这份艺术造诣,源于陈升栋双重身份的深厚积淀。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,他对传统国画的“笔墨精神”了然于心,墨牛的皴擦点染尽显“骨法用笔”的精髓,每一笔都藏着数十年的功底;作为艺术馆长,他更懂如何用当代视角解读传统题材,让“牛”不再是单一的“勤劳”符号,而是承载着“向上力量”的精神象征,让“童趣”不再是简单的“可爱”,而是能治愈人心的“生活之光”。也正因如此,《牛劲》不仅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,更能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——在追“青云”的路上,别忘了回头看看身边的“童趣”,这或许正是陈升栋想通过作品传递的深意。
当目光再次定格在《牛劲》之上,墨牛的“气如雷”仍在耳畔回响,稚子的“拼力拽”却已暖入心底。陈升栋以笔墨为桥,连接了壮志与童真,也连接了传统与当代,让这幅作品既有“力拔山兮”的风骨,又有“春风拂面”的温情。这样的佳作,早已超越了画作的范畴,成为一面镜子——照见我们心中的“青云志”,也照见我们不该遗失的“童真心”。